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主  编:孙周兴
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社科
     版)编辑部
刊  期:双月刊
邮发代号:4-637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777/C
单  价:15.00元
全年定价:90.00元
通知公告 更多
2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名录
22 关于警惕不法分子盗用我刊名义骗取作者费用的重要声明New
2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接连斩获多项荣誉
22 《“同济魂”:李国豪与洪堡的大学理念》一文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2 办公地址变更通知
22 关于假冒网站的重要声明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7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
歌德《西东合集》中的形态学思想
莫光华
摘要   PDF   2017, 28 (6): 1-8.  
诗人歌德一生有五十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自然并有大量著述,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或隐或显的影响。他在研究植物形态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形态学思想。其基本概念“形变”后来成为歌德描述自然界一切形态生成与变化过程的专用术语,成为他解读自然界里一切现象的锁钥。本文初步探析了歌德形态学思想在其晚年杰作《西东合集》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体现。
情欲的异托邦——试论歌德的《罗马哀歌》与《西东合集》中的空间诗学
李双志
摘要   PDF   2017, 28 (6): 9-17.  
在歌德的创作生涯中,《罗马哀歌》与《西东合集》标志着两次人生与美学上的突围与重生。这两套组诗都将异国他乡作为情欲想象的重要场所,从而建立起了空间、情爱与诗歌本身的密切关联。文章借鉴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分析诗人在两个诗歌文本中创造异托邦空间的方式,探究他赋予这些地理空间的象征意味,借此阐明作为文学现象的空间书写所包含的美学意义与研究价值。
策兰诗学中不可避讳的爱洛斯主线——策兰诗文《公马》之诠释
张建伟
摘要   PDF   2017, 28 (6): 18-23.  
德语犹太诗人保尔·策兰诗学中或隐或显地贯穿了一条爱洛斯主线,而在西方学界,尤其是德语学界,这一主题却因政治正确意识形态而被严重忽视。《公马》便是策兰晚期诗集《线束太阳》中彰显爱洛斯主题的一首诗文。诗中,我们可以看见爱洛斯主题如何在诗文语词、音韵及句法结构的延展。这一诗学个案再次说明,只有在策兰整体诗学的框架中,沿着诗学涵义的方向,晦涩难懂的诗学文本才能被理解和解释。
国际问题研究
论21世纪美国亚太海权联盟体系
夏立平
摘要   PDF   2017, 28 (6): 24-35.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海权联盟体系是美国维持其在该地区主导地位和保持在该地区海上优势的重要工具之一。海权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寻求联盟国家的制海权,但面临着联盟困境与两大误区。当前,美国亚太海权联盟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在加强以美国为核心的“轴辐”联盟体系的同时,企图形成大月牙形同盟与伙伴国网络;试图在亚洲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海权军事联盟或安全安排;将某些东南亚国家作为美国亚太海权联盟的准盟国或伙伴国;构建高度制度化的联盟;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海上军事存在;选择性地运用国际法作为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主导地位和向对手施压的主要工具之一。美国亚太海权联盟体系的影响有:造成亚太地区海上安全局势紧张,增加中美两国发生海上冲突和对抗的危险;加深亚太地区安全与经济“二元结构”,但有的盟国开始对美国“两面下注”;联盟困境上升,联盟的内在矛盾日益显现;日本借美国亚太海权联盟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和扩张日本海权势力范围。
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演变:内涵、特征与启示
张越,房乐宪
摘要   PDF   2017, 28 (6): 36-46.  
2016年11月,欧盟推出最新可持续发展一揽子行动计划,确定了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方向及下一步措施安排。回顾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演变历程,可看到欧盟这一战略思想的发展轨迹和调整方向,反映了欧盟社会经济发展经历的各种变化。自2001年推出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历经2006年的修订,2007年以后的定期评估完善,到2010年成为“欧洲202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2015年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的融合,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推动欧盟内部创新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文章系统阐析了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演变、内涵、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
“航行自由”概念与南海问题上的中美分歧
钟振明,徐成
摘要   PDF   2017, 28 (6): 47-57.  
“航行自由”是一项古老的海洋航行准则,在人类历史中它经历了多次发展演变,并逐渐成为国际法认可的海上航行原则。受到特殊国情和独特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美国对“航行自由”的追求与维护长期以来构成了美国外交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美国所主张的“航行自由”,其内涵曾有多次变化,在不同时期,美国根据其国家利益变化的需要,对“航行自由”进行了不同的解释。近年来,美国借口“航行自由”不断介入南海问题,就是这一变化的反映。事实上,当前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所声称的“航行自由”同“航行自由”的海洋法原则本身存在诸多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是中美在南海争端上围绕“航行自由”问题而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厘清上述问题,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干预策略,也有助于中国制定现实有效的应对之策。
艺术学与审美文化·工匠文化专题
主持人的话
邹其昌
摘要   PDF   2017, 28 (6): 58-58.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核心部分之一。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历史价值和当代实践意义。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旨在从文化理论的视角也就是从工匠活动的主体方面(人的方面)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华工匠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1949年之后,就应属于“非遗”领域,本专题虽有涉猎或延伸,但“非遗”在此不是讨论的中心或主题),深入系统挖掘中华工匠的文化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本专题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或核心价值追求,系统整理、探索与显现中华“工匠文化”的生活世界,以期构建具有“中华特性”的中华工匠文化体系。 在整个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中:(1)“工匠”是其核心概念或主题,工匠应该是指那些凭借自身特殊技能改造世界和创造人类新世界的人群或共同体,特别是大量普普通通的“物作”者(“物作”,日本常用于指称“制造业”“做东西”),他们是人造世界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并且“工匠”既是一个职业共同体,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还是一种精神慰藉。“工匠”具有三大基本历史形态:农耕经济时代的手艺工匠,工业经济时代的机械工匠和虚拟经济时代的数字工匠。目前处于三种类型工匠的美美与共时代,他们共同创造着世界的新文明。(2)工匠文化是中心,即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工匠或工匠的文化方式。“工匠文化”应该属于人类原发性的创造性文化,是人类揖别动物走向“人”的文化世界的开端。“工匠文化”是由“劳动系统”和“生活系统”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劳动系统”主要包含“技术系统”“制度系统”“传承系统”等;“生活系统”主要包含“习俗系统”“思维系统”“行为系统”等。(3)其中“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工匠文化”具有独特存在价值的根源所在。“工匠精神”是一种融“巧”(技术原则)、“饰”(艺术或审美原则)、“法”(行为原则)和“和”(生态原则)为一体的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已经超越“工匠”和“工匠文化”,成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精神驱动力。追求精致,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着历史性的伟大作用。 《〈史记〉的工匠文化观》一文,尝试性地考察《史记》中的工匠文化问题。对工匠文化进行历史性的系统梳理、考察与研究,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及其传承创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中华典籍中的“二十四史”应该属于最为基本的历史线索性文本,有必要对其展开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在梳理《史记》工匠文化问题的文献基础上,从“工”的意涵,“工匠”来源,“工匠”的重要发明以及“工匠”其他相关问题诸如工官的类别、工商业的赋税问题、民间雇工问题等几个方面,粗略地描绘出《史记》中的工匠文化世界。该文的研究力求做到两方面:一方面丰富《史记》的研究;另一方面为秦汉及其之前工匠问题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审美资本与中华工匠文化的培育》一文,旨在从当代理论视角阐述工匠文化问题。如果以布迪厄的思想来对中华传统设计文化资本作进一步的分析,则其中既有无形的精神传统与精神能量(具体表现为独特的工匠精神、独特的民俗和信仰体系),也有有形的物质遗产(具体表现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量物质文化遗存);既有具体的状态(表现为工匠文化中的工匠的技艺修为、审美素养和工匠技艺的师徒传承),也有体制的状态(表现为传统工匠文化的技艺传承制度、行业或商业组织模式等)。可见,对于这笔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本的继承,我们既要有精神层面的深入挖掘、系统梳理与精深研究,又要有制度层面的深入探究与系统借鉴,此外还要有政策、制度和文化语境建构层面的积极作为。
《史记》的工匠文化观——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八
邹其昌,李青青
摘要   PDF   2017, 28 (6): 59-69.  
对工匠文化进行历史性的系统梳理、考察与研究,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及其传承、创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中华典籍中的“二十四史”应该属于最为基本的历史线索性文本,有必要对其展开进行系统研究。文章拟尝试性地考察《史记》中的工匠文化问题,在梳理《史记》工匠文化问题的文献基础上,从“工匠”意涵、“工匠”来源、“工匠”的重要发明以及“工匠”其他相关问题诸如工官的类别、工商业的赋税问题、民间雇工问题等几个方面,粗略地描绘出《史记》中的工匠文化世界。文章的研究力求做到两方面:一方面丰富《史记》的研究;另一方面为秦汉及其之前工匠问题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审美资本与中华工匠文化的培育
李清华
摘要   PDF   2017, 28 (6): 70-75.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大大丰富和拓展了西方经济学对于资本概念的理解。不但如此,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对于体验经济时代的设计文化研究也将是一份极富启发性的思想资源。作为文化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资本同样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民族文化语境和场域。民族文化语境和场域的营造与建构不但对于中华工匠文化的培育来说意义重大,而且在体验经济时代,它还关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和前途问题。
建筑文化
上海北外滩早期的地价及其城市化特征
钱宗灏,刘存钢
摘要   PDF   2017, 28 (6): 76-82.  
北外滩是近些年才有的地名方位,具体指上海虹口、杨浦的滨江地区,这里在上海开埠早期曾属于美租界。文章以清咸丰朝(18511861年)上海道签批出的73份外侨租地道契和光绪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8951896年)的75份道契为研究对象,向读者展示了虹口、杨浦滨江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价格及从业者变化的图景。
生态和美学的动态交织——从风景园林到关注环境的艺术实践
蔡君
摘要   PDF   2017, 28 (6): 83-91.  
文章以西方工业化发展进程为背景探讨景观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审美变革。在后工业时代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风景园林领域生态思想发展和演进所形成的理论和概念逐渐融合了生态和美学、精英艺术和大众审美的二元对立,并促进了更具生态性和审美价值的创新景观实践项目的探索。文章分析评论的生态启示设计和关注环境的先锋艺术案例表明,社会需要多学科合作来强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景观表现和审美体验促进公众的生态意识。文章最后也提出,中国风景园林界应该打破学科藩篱,加强多学科合作,建立更具生态意识的景观审美标准,通过景观实践促使公众成为更具生态意识和知识的环境公民。
空间“公共性”的可视化调适——论互联网语境下公共空间信息设计的价值理性
廖宏勇
摘要   PDF   2017, 28 (6): 92-97.  
设计范畴的“公共性”并非一个时髦概念,而是一种包含价值理性的观念和策略路径。其中蕴含的意义,足以为我们的设计活动提供一个审视当代问题的有效视野。信息可视化对空间“公共性”的调适起着积极作用。在空间形式的基础上,可视化设计以“公共性”的价值规范营造了信息意义的“公共空间”,而其中人的信息行为最终体现了这一空间的社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空间的信息设计只有摆脱形式累赘,并尝试从社会视角去追问设计形态的社会职能时,才能实现以“公共性”为归属的价值理性。我们将“公共性”作为设计的理念,并非要描绘信息设计的“乌托邦”,而是希冀找到一条现实意义的策略路径,以达成符合“共同体想象”的设计形态。
当代马克思主义
“井冈山道路”军事创新的再认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及井冈山根据地创立90周年
张劲
摘要   PDF   2017, 28 (6): 98-105.  
文章通过对井冈山道路的创新意义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集中就有关军事方面的几项具体内容,如怎样突破当时革命党人的战略思维束缚、如何根本革新中国传统军事制度、怎样确立新型军队建设及战略战术原则以及如何在军队中推行民主制度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
论“四个自信”的“文明逻辑”
李振
摘要   PDF   2017, 28 (6): 106-113.  
深度理解、梳理和全面把握“四个自信”的新时代内涵、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沿课题。“四个自信”不是宽泛的称谓,其限定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容涵盖“理论和实践”相互贯穿、彼此互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运动的四个重要方面。总体而言,针对“四个自信”,“分而论之”是当下学术主流,尚缺乏“统而论之”的相关成果。文章主旨就是希望通过“文明逻辑”这个更具“统合性”的范畴,充分挖掘“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统一关系,力图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运动”的最终指向,并对当前流行的“政治正确类型”的认识泛化、浅化、虚化,甚至误入歧途的各种歧见进行彻底批判。
法学论坛
后台型竞价排名的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认定
张韬略,张倩瑶
摘要   PDF   2017, 28 (6): 114-124.  
为评价竞价排名中关键词设置行为的合法性,文章以推广链接条目和目标网站皆不出现系争标识的后台型竞价排名为对象,筛选出国内10个诉讼。分析显示,由于目前对关键词设置行为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以及认定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是否需要“混淆之虞”的认识不一,导致法律适用标准迥异。这源于我国商标专用权性质定位不清和“商标性使用”概念的滥用。将他人商标设置为搜索关键词属于显性地使用商标的行为,性质上类似比较广告,因此,只要没有导致混淆、误导的,都应具有合法性。建议以立法形式扩充我国《商标法》第59条的商标正当使用制度,并借助《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的虚假宣传规定,来规制关键词广告使用他人标识的行为。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22  当期目录
  22  文章检索
  22  过刊浏览
  22  摘要点击排行
  22  全文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 更多
22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22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2 上海市期刊协会
22 同济大学
22 中图分类号查询
22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65983944 E-mail: wkxuebao@tongji.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